|
家有徽墨润心田 ▓ 戴启元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本文话分两头,单表徽墨。先说说我家所藏徽墨。家父籍贯皖南休宁,自幼祖传悬壶济世之术,传统书法毛笔处方是少不了的基本功之一。业余之时,他也喜好和关注相关物件,中意的或做点力所能及的收集,比如这几锭烟墨:烟墨《听泉》《听泉》,正面图显一老者于松下俯石,观逝水,听流泉,墨顶造型并非平直而是波纹状,有荷枝及翔蝠,墨背面突显行书诗句:“醉遊春圃烟霞暖,吟听秋潭水石寒”,并有一圆一方描金“开文”印章。《翥山彭氏珎藏》锭,墨两侧圆弧状,正面上下可见腾云驾雾龙首、尾。墨背面阴刻:“光绪丙子新安胡开文選,麋清烟按千万杵法制”。《苍松萬古》一锭正面浮雕劲松枝干,中刻“苍松萬古”四字,及方印“胡”。背面书“黄山松烟”,另有两方印章,可见“胡”“开”字样。第四锭墨,正面是牡丹花卉两枝,及山石,一侧有“徽州胡开文按易水法制”,墨顶平面显“五石顶烟”四字。墨背面是二十个描金篆字(待辨认),侧注:徽州胡开明仁记造。第五锭墨,正面是描金一正一反两麒麟端兽戏绣球图,背面有两列:“书万卷时披读际风簷赖镇肃”十二字。墨上部有描金“吟鸾”二隶体字。还有一锭墨,比较少见,如笔杆状,从上下两端看,呈竹环节,墨上部有描金“吟鸾”二隶体字,从下部四分之一断裂损坏拼接处仍可见“胡开文制”四字。从下部四分之一断裂损坏拼接处仍可见“胡开文制”四字。另有一锭,断裂不全,所剩三段,一有描金方印及“文制”字样,一有“繁华宝主……法制”,印字为“宝岩”,还有一段则龟裂如碎瓷纹。(注:墨上的文字均为繁体)这几锭徽州烟墨实物反映了我们的传统文化魅力所在和工匠精神之难能。感戴家父慧眼识瑰宝,能保存至今也真是不简单的事。关于徽墨的前世今生徽墨按质分高、中、低三档。又按取料分超漆烟、桐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数种,其中尤以超漆、桐油两种烟墨为最。超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黄金等珍品材料而制,实在又成了特种工艺品。徽墨生产始于南唐,创制巧匠是奚超、奚廷珪父子。唐朝中后期藩镇战乱连年,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因钟情于黄山新安秀美,遂定居歙州。他们以皖南当地盛产的古松为原料,改进了捣松、和胶之技,创制出经久不褪、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雅爱诗书绘画的南唐后主李煜曾特封奚廷珪任墨务官,并赐“国姓”奖励,于是李廷珪便成了制墨宗师。到了宋宣和年间,便有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风助火威”,更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繁盛景象。如,以制“供御墨”闻名的张遇油烟墨,其“龙香剂”成为历代收藏以求的瑰宝。又如“滓不留砚”的吴滋所造之墨,甚至曾受到宋孝宗犒赏奖励。再如被誉为“墨仙”的高手能工潘谷,他制作的墨中神品“松丸”、“狻㹸” 等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特点。公元1121年,宋宣和三年,歙州更名为徽州,诸多坊家墨品遂统称为徽墨至今。至明末,据《墨志》记载,时徽州墨坊竟达一百二十余户之多,桐油烟、漆烟广而用之,又有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制作的,不仅质量精良多了,墨谱图式、墨模雕刻,也各尽其美,登峰造极,董其昌曾赞赏歙派程君房制品“玄元灵气”墨,“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由此可见一斑。随着品质、产量发展,富有装饰性的“升级版”成套丛墨——集锦墨,以及与之精致匹配的装墨容器漆盒也随之登场了。清初制墨业倾向于实用美观,集锦墨和另锭墨兴盛,是时号称四大造墨名家的汪近圣以制集锦墨著称,“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他的次子甚至还被应召入清内府教习制墨之技术。稍后崛起的胡开文也是清代造墨四大名家之一。由于“人多势众”,产品行销国内外,呈一时之冠,所产“地球墨”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和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新中国,新时代,老树新枝,古法新技,徽墨不断拓展,不仅量产书画用墨,还继承明、清传统,制作了层出不穷的成套集锦墨,如“廷珪遗法”、“八宝奇珍”、“十二生肖”、“罗汉墨”等等,都是足以称道追求的精品佳作,既畅销国内、港、澳、台,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原载微信公众号《凤凰台上》 |
|